大河網訊 9月11日下午,2023年河南省網絡文明大會——網絡公益慈善論壇圓桌對話在開封舉行。本次論壇由省委網信辦、省文明辦、團省委、省慈善聯合總會指導,開封市委網信辦、螞蟻公益基金會|藍馬甲承辦。相關行業(yè)人物和專家學者相聚在美麗的八朝古都,緊扣時代主題,聚焦熱點難點,發(fā)表真知灼見,碰撞思想火花。
網絡公益慈善論壇現場
網絡公益延展了志愿的精神
“慈善行為無論大小,都是為促進人類福利所做的努力,是出于利他動機的一種行為導向?!焙幽洗髮W行政管理系副教授田馨灤在圓桌對話中分享道,公益活動從開展之初就秉持著志愿性、利他性與公共性的特點。借由數字技術發(fā)展,網絡公益延展了志愿精神,更通過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的互動創(chuàng)造了更多可能性。
談及為什么數字技術讓公益活動志愿性、利他性與公共性這三個特點發(fā)揮得更加淋漓盡致時,田馨灤指出:“線上公益慈善提供了輕量化、更多樣的公益形式,讓人們日常生活場景與公益慈善的融合更趨完善,也提供給我們更多樣化的慈善行為選擇,將更能夠體現我們的自由意愿。”
田馨灤
田馨灤表示,從個體層面看,通過各種網絡媒介,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和心得跟別人進行交換,整個過程中規(guī)避了繁雜,取而代之的是簡單有效的公益行為。從群體與社會的層面看,“一呼百應”的網絡公益或將成為社會保障的有益補充,融入人們生活,激發(fā)全社會公益熱情。
網絡公益不僅從地理位置上,從技術上打通最后一公里;更要從溫度上,從情感上打通最后一公里,使技術更有人情味,服務生活,更賦能生活,照亮生活,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繪入一抹亮麗溫暖的色彩。
數字技術助力公益項目管理流程更清晰
和田馨灤一樣,北京市倍能公益組織能力建設與評估中心創(chuàng)始人、執(zhí)行主任張菊芳認為網絡公益在線上和線下關系中的內核都是一樣的,“二者追求社會資源有效共享的公益價值是一樣的,傳遞愛的初心是一樣,關愛弱勢人群的目的也是一樣的”。
張菊芳從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95 公益周、99公益日等網絡化公益活動舉例說明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溫度,“在2021—2022 年,幾十萬專業(yè)機構全力動員,全國 510 億人次居民熱心參與,匯聚了350億元愛心資金”。
張菊芳
“便捷的數字化工具,收集、統計、分析公益成效,手機端可操作的App ,便于隨時隨地關注項目受益人的需求、項目效果、突發(fā)事件的處理。”張菊芳認為,數字技術可以助力公益項目管理流程更清晰、執(zhí)行效率更高、資源使用更透明、價值傳播更快、成果共享范圍更大、展示社會問題解決程度更真實。
在數字技術助力公益行業(yè)形成嵌合式服務生態(tài)格局之際,張菊芳希望,更多的公益項目、公益機構和公益行業(yè)共同推動熱點難點問題的有效解決。
建議健全網絡公益發(fā)展過程中法律兜底作用
紀文曉
“數字化持續(xù)累積了公益服務數據,為研究和決策提供了依據支撐。”河南師范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、副教授紀文曉認為數字化的一大特點就是有痕跡,相比傳統線下公益模式,網絡公益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、有跡可循,對于后續(xù)對服務效果的評估和服務模式有效性研究提供數據資料,推動公益事業(yè)的進步。
有數據可依,更要有法可依。田馨灤表示,網絡公益作為發(fā)揮著第三次分配作用、推進共同富裕進程的重要力量,必將獲得更大空間,向更高質量方向發(fā)展。
但在這個過程中,田馨灤建議要健全法律的兜底作用,依托我國互聯網法治建設、完備的網絡法律規(guī)范體系、高效的網絡法治實施體系、嚴密的網絡法治監(jiān)督體系、有力的網絡法治保障體系,以及慈善法修訂進一步規(guī)范發(fā)展中國公益慈善事業(yè),為網絡公益高質量發(fā)展提供新方向。
王舵
都市頻道貳基金主任王舵在圓桌對話中表示,各公募平臺應該建立數據共享機制,嚴厲限制和打擊不良機構、投機型求助人的違規(guī)違法行為,對害群之馬零容忍,消弭業(yè)已發(fā)生和將來可能發(fā)生的重大輿情,重構網友對機構、平臺的信任。
眼下,在強調“人人公益”的線上公益模式帶動下,公民的社會公益參與意識不斷提升,更多的社會資源也連接起來,共同推動著網絡慈善文化的蔚然成風。(董蕾/文 李思豫/圖 韓笑/視頻)
編輯:孫振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