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光明網
羑河之陰,湯水之陽,登臺巡視,四野茫茫。
在河南安陽“千年古縣”湯陰境內,羑里城無遮無掩的矗立在空曠無垠的原野與蜿蜒流過的湯河、羑河之間。湯河古稱湯水,羑河古稱羑水。相傳“羑里”之名源于羑水,在它從西向東流去的時候往羑里城北繞了一下,抖一把粉青的水袖便將羑里城攬在了懷里,于是就有了“羑里”之說。
漢語詞典中,羑里的“羑”字,一般是作為湯陰一個古老的城名、地名來解釋的。只是一提到它,常常讓人聯(lián)想到的并非多姿的景色,而是國家監(jiān)獄、囚禁文王地、《周易》發(fā)源地這幾個昏暗幽昧的詞語。
據《史記》記載,商代末期,國君紂荒淫殘暴,上下怨恨。而西部的諸侯國在西伯姬昌的治理下,日益強大。這引起了殷紂王的疑慮。恰在此時,“九侯有好女,入之紂。九侯女不熹淫,紂怒,殺之,而醢九侯。鄂侯爭之強,辯之疾,并脯鄂侯。西伯聞之竊嘆。崇侯虎知之,以告紂,紂囚西伯羑里”。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長歲月里,發(fā)憤治學,潛心研究,將伏羲八卦演為16卦、384爻,并提出“剛柔相對,變在其中”的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,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,著成《周易》一書,后被列為五經之首。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“文王拘而演周易”的故事。后人為紀念西伯姬昌,在羑里城遺址上建起文王廟。遺址文化層厚約9米,是一處內涵豐富的河南龍山文化和商代晚期以至東周文化遺址。
文王廟建在羑里城遺址之上,座北朝南,現(xiàn)存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重建。
在城臺的南下端,建有青石牌坊一座,上鐫楷書大字“演易坊”。山門前兩側,各有碑石一通。西側巨碑上刻“周文王羑里城”6個如斗大字。東側方碑,則是著名的“禹碑”(又作《岣嶁碑》),凡77字,其書法非符篆,又非繆篆,頗為奇特。
拾級而上,山門巍峨屹立。參天的古柏布滿了廟院。院內西側便是演易臺,相傳這里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。
林立在廟院中的碑刻,均是明清以來的帝王、文武官員以及文人學士頌揚文王的詩、賦、篇章。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《文王易》碑,上鐫《周易》64卦及其釋卦辭文,是研究《周易》的重要實物資料。
現(xiàn)存羑里城遺址,為一片高出地面約丈余的土臺,南北長106米,東西寬103米,面積達萬余平方米。臺上有文王廟,坐北向南,古柏蒼翠。現(xiàn)存建筑有演易坊、山門、周文王演易臺、古殿基址,還有《周文王羑里城》《禹碑》《文王易》等碑刻十余通,對于研究《周易》和歷史、書法,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。1996年,羑里城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至今,人們還在用各種各樣的理解來詮釋三千多年前發(fā)生在羑里城的那段歷史。在這里,更多的感覺是文王的從容與《周易》的神秘,古老的監(jiān)獄也成了后人祭拜他的一方圣地。走一趟羑里城,誰說不是與智慧老人的一次重要約會呢?
策劃:李政葳 統(tǒng)籌:雷渺鑫 制作:曾震宇 撰文/配音:雷渺鑫 海報設計:杜丹、孔繁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