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文字博物館。人民網(wǎng) 霍亞平攝
穿越數(shù)千年而來,它曾是炫目的殷商繁星,也曾是浩渺的漢宮秋月;它曾是一脈相承的篆隸楷草,也曾是仙風道骨的刻畫符號……漢字,一撇一捺皆是歷史。
2月17日,“寫意中國——探尋漢字起源”網(wǎng)上主題宣傳活動在河南安陽啟動,本網(wǎng)走進位于甲骨文發(fā)源地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,感受“一日閱盡千年”,聆聽歷史回響。
中國文字博物館。人民網(wǎng) 霍亞平攝
甲骨文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,是漢字的源頭。它與古埃及象形文字、古巴比倫楔形文字、古印度哈拉巴文字一樣,在各自的環(huán)境中獨立誕生,但傳承3000年以上的唯有漢字。
來到中國文字博物館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字坊,它取甲骨文、金文中“字”之形,用殷商時期青銅器上的典型圖案裝飾,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標志性符號。穿越字坊,就是通向主體館的主干道,兩旁是由28塊青銅制成的甲骨片組成的甲骨碑林,包含著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——甲骨文和青銅器。
中國文字博物館。人民網(wǎng) 霍亞平攝
據(jù)中國文字博物館講解員李鑫介紹,中國文字博物館整體建設(shè)包括字坊、甲骨碑林主題廣場、主體館“宣文館”、續(xù)建東館“徽文館”、續(xù)建西館“博文館”,以及在博物館東西兩側(cè)的漢字公園。
主體館為“宣文館”采用“后現(xiàn)代”理念,造型以殷商時期高級宮殿建筑形象為基本元素。主體建筑采用殷商時期的饕餮紋、蟠螭紋圖案浮雕金頂,紅黑圖案的浮雕墻,充分體現(xiàn)了中國傳統(tǒng)建筑藝術(shù)風格。
中國文字博物館。人民網(wǎng) 霍亞平攝
中國文字博物館內(nèi),序廳、“中國文字發(fā)展史展”基本展覽、“一片甲骨驚天下”專題陳列、“字書瓊林”“漢字民俗”“書苑英華”專題展覽、互動體驗廳以及特別展覽等8個部分,從不同角度、以不同形式展現(xiàn)中國文字之美。從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的刻畫符號,到甲骨文、金文、大篆等,再到秦朝大一統(tǒng)結(jié)束了諸侯混亂期,“書同文”將不同族群焊接成一個偉大的民族……
中國文字博物館。人民網(wǎng) 霍亞平攝
同時,展覽展示了近代以來漢字跌宕起伏的傳播過程:從蔡倫造紙到印刷術(shù),從新文化運動“廢除漢字”的聲音,到1960年《簡化漢字總表》發(fā)布,再到五筆字型輸入法的問世……穿越了幾千年時空的漢字,與養(yǎng)育它的民族一起,櫛風沐雨,砥礪前行。
“中國文字博物館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提升公共服務(wù)能力,講好中國故事,成為構(gòu)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、增強文化自信的橋頭堡?!敝袊淖植┪镳^有關(guān)負責人表示。(霍亞平)